《說謊》樂曲分析:「歌聲的詮釋」本身就是樂曲中的配器,但甚至更超越配器

 我在想該怎麼寫《說謊》的樂曲分析?不然這篇就用最近學到的「簡報」(?)方法,先說結論。

結論就是:這首最主要的經典之處,我認為在於主唱的詮釋。



但一首樂曲分析哪能說得這麼簡單..?剛才突然想到,約莫在十多年前甚至更早期,也就是華語流行音樂萌芽到盛行的時代,像這樣很主流、傳唱度很高,Chorus隨時都可以跟上大合唱的音樂,其實不在少數。這難道都是因為Vocal唱得好?想必你也會認為那只是眾多因素之一。那回到這篇《說謊》,我以段落敘事的方式,來聊聊屬於它的樂曲分析。



Intro與Verse


一開始是四小節重複的前奏,前奏只有鍵盤和合成器的音效,四小節之後馬上進入Verse,加入主唱後,伴奏仍是重複的前奏,Verse唱了四小節,在「可能我浪蕩 讓人家不安」加入了電吉他,延續四小節後進入第二次Verse。


第二次的Verse,爵士鼓過門進來,貝斯、木吉他刷奏、鍵盤整個填滿樂曲。這是滿常見的流行音樂鋪陳的形式,由少到多,這樣的編曲會給人一種聽故事、按圖索驥的感覺,然後這首的做法是直接將很滿的編曲延續到Chorus。




第一次Chorus與間奏


第一次的Chorus,加入了弦樂為Pad,即使整體還是很「滿」,但我會覺得在第一次的Chorus,有點刻意沒有把整個情緒推到高點,或許因為弦樂的關係,讓《說謊》仍維持在一種敘事的氛圍中。然後接下來的間奏,反而覺得算是這首在旋律上,很有亮點的地方。


在這僅僅四小節的間奏,降了一個音後的伴奏順降,會有一種好像調性轉換的錯覺,情緒上也有一種曲折感,即使是簡單的順降5度再回到原來的主旋律上,也可以塑造出很不一樣的情感轉折。


四小節間奏之後很快回到Verse。第二段的Verse編曲跟前面沒有太多不同,但從這裡開始,林宥嘉的聲音有很多發揮的空間,有一種想再繼續聽他唱了什麼的感覺。我自己覺得最迷人的是最後兩句,「聞得到玫瑰花香 被妳一說是有些印象」,“花香和印象” 轉音與鼻音的共鳴,幾乎讓我聽到《說謊》,就只想得到林宥嘉(以下稱Yoga,親切又好寫)。




反覆了三次的Chorus


然後接著進入反覆了很多次的「我沒有說謊」的Chorus。除了因為旋律重複形成的記憶點之外,值得留意的還是Yoga特別的聲線與情緒的詮釋。舉例來說,前面第一次的Chorus我有說到他好像刻意沒有把整個情緒推到高點,讓《說謊》維持在一種敘事的氛圍,在第一次的「我沒有說謊」尾音處理得有一種,很想再解釋,但又無法一語說盡的悵然。


但來到後面反覆的Chorus,即使編曲大同小異,但歌聲的詮釋就不一樣了。這裡把「我沒有說謊」相對唱的很肯定也很悲愴,整體來說聲線比前面更用力也更滿;不過這裡有一個特別的點綴,就是在「妳知道的 我缺點之一就是很健忘」,這句「你知道的」的 “知”,這種咬字的唱法,我目前應該只聽到Yoga能詮釋得這麼漂亮而且不影響情緒。(畢竟一般人如果唱 “ㄐㄧ” 道,大家可能會笑出來吧..


後面第二次重複Chorus時,我的耳朵仍然聚焦在Yoga的聲音,這段前面4小節把鼓和貝斯抽掉,中低頻幾乎以Vocal為主,在這裡我發現一個不知道是否刻意做的聲音處理?那就是在Chorus的地方,換氣的呼吸聲幾乎都保留的很完整,尤其將鼓和貝斯抽掉的四小節,換氣聲更加明顯。不過這種換氣聲的保留,我反而覺得讓「我沒有說謊」的情緒張力更顯真實,就音樂上來說似乎也不違和,不知道你怎麼看呢?


最後一段尾奏前的Chorus,應該算是整首歌最高潮,也是最多能談編曲技巧的一段。這段的旋律仍是重複的旋律(增加記憶點),但歌詞不再是「我沒有(哪有)說謊  我何必說謊」,反而是「我沒有說謊  是愛情說謊」;“何必” 與 “哪有” 是想要再解釋、再澄清的情緒,但 “是愛情說謊”,講的就是一種與現實妥協的無奈結局了...。


在最後一段的Chorus,同時也用了比重很高的和聲(這用監聽耳機會更明顯),我猜想除了加重情緒之外,也是要跟已經重複很多次的Chorus有些區別,另外在「騙我說 渴望的 有可能 有希望」這裡,所有的配器節奏對點處理,也是堆疊情緒一種很常用的編曲方式。最後的尾奏與前奏相同,除了鍵盤之外,這裡加入一些電吉他跟著音樂結尾,有別於一開始合成器的迷幻音效,我猜想是因為用電吉他表現的抒情聲線,更容易塑成一種孤獨感傷但又不得不釋懷的心情..(畢竟最後的歌詞也是結束在:祝妳做個幸福的新娘,我的心事請妳就遺忘。  




後記:歌聲的詮釋本身就是一種配器,但甚至更超越配器...


《說謊》是一首在分析後讓我感到滿意外的歌。在分析前,我以為是重複的旋律,或是和弦走向、配器,讓這首歌這麼 “好唱”;有陣子我甚至連走路都在心裡哼著「我沒有說謊、我何必說謊...」。


但開始分析之後,發現始終找不到心裡對應的正解,他沒有那種很現代感,或者很細緻的聲音配置,旋律與配器也不是很過度用力的那種編排,就是一首主流的「流行音樂」,或許搭配個電視劇或是電台循環播放,在那個流行音樂大放異彩的年代,它可以很快被傳唱(當然這些都是事後應證)。


但有一天我午休趴在桌上,聽的只是一般YouYube的版本。突然覺得,不管誰來翻唱《說謊》,在同樣的編曲下,我想不到有誰能夠唱出Yoga的氣味。我在心裡想像也假設了很多人,男聲、女聲、偏高頻、中低頻...,那一瞬間我突然領悟到「主唱的詮釋本身就是一種配器」,他甚至超越配器在音樂中的角色。那不只是音準、鼻音、共鳴、咬字、情緒,「歌聲的詮釋」比較接近人類的心,其實準確來說應該是腦...。


就像之前在Twitter上說的,一首歌的配器,可以比喻為一個人很細微的組件,衣服、身形、膚色、五官,「歌聲的詮釋」則比較接近意識與想法;但成為一個人,不只有外觀,也不只是意識與想法,而是所有的組件加總而成;一首歌的形成也像是這樣。


那又為什麼剛好是這樣的編曲,加上Yoga這樣的詮釋,造就了一首平凡卻不凡的《說謊》?做出一首好聽的歌,更多是運氣?還是累積而來的努力?原來音樂不像偵探在追究真相,當清晰的標的越多,迷惑往往也隨之更多。就再讓我分析幾首試試,我猜自己還有一些想看,而沒有看到的東西。


《說謊》讓我的數位音樂之旅,正式進入「見山不是山、見水不是水」的階段。我們下一篇文章見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Logic Pro X 更新步驟

聊聊從無線換成有線網路的方法(以社區型的網路為例)

如何用Logic抓出一首歌的速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