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在這座城市遺失了你》樂曲分析:聲音配置沒有正確答案,但卻足以發揮更多想像
就像我在IG上說的,我覺得這是一首不容易拆分來做分析的流行音樂,如果用三個關鍵字來描述,我會用「現代」、「聲音配置」、「催淚的故事性」來形容它。
首先,無論是在配器或是段落分析上,我發現它的鋪陳都是相對簡單的,沒有很繁複的樂器或是模稜兩可的段落,比較多細節變化的,我認為反而是旋律。
不同旋律會帶出不一樣的意象,比如說,Verse第一句的 “三番故里” ,第二句的 “與你相遇”,乍聽以為旋律一樣,但其實第二個音並不相同。第二次Verse的第一句 “你的故事”,和第二句的 “紀念時刻”,也分別與第一次的Verse有所不同。
當然我在做分析的時候,也會問自己:「是需要聽到這麼細嗎?」,不過如果明明寫成一樣也是合理的,卻會刻意以旋律做出變化,我猜想那必定有創作者的用意。而我所想像得到的,就是不同音符高低的組成,會帶出不一樣的情緒表現。
這首歌有非常多像這樣在旋律上細微的改變,比如說在Chorus,除了關鍵的第一句「而我在這座城市遺失(失去)了你」旋律是相同之外,後面兩句也各自用了不一樣的旋律呈現。
接下來我用時間線的方式,來描述這首的現代感、聲音配置,以及不容忽視的催淚故事性。
前奏一開始只有鋼琴,鋼琴同時彈出聲音的高低頻,低音主要在中間,中高頻比較偏在後面一點,但是有一種將聲音做為穹幕一般覆蓋全場的感覺,所以即使只有鋼琴的聲音,仍能透過聲音的配置將空間填得很滿。
接下來的Verse只加入了人聲,鋼琴仍維持原有的模式作為pad,而人聲比鋼琴,距離又再近一些。一路以這種形式直接進展到Chorus;Chorus最明顯的是加入了中高頻的女聲合音,而原有的男聲仍維持在偏中間的地方,女聲則是同時放在左右耳的位置。既然加入了更多的中高頻(女聲),同樣的再更遠的地方,可以聽到弦樂的低頻同時加入,成為了整段的Pad。兩次的Chorus之後,進入一段類似間奏的段落。
這段間奏特別的是,它持續保留男聲的Vocal,但原本女聲的和聲拿掉了,取代的是電吉他的聲音,原本的鋼琴也改變了原先以固定節奏彈奏的方式,大面積的弦樂也暫時抽掉。這段間奏滿明顯將整首歌做出了前後編曲上的區別,從這段之後緊接著的Re-Intro,開始加入了鼓、管樂..,讓整首歌推向更豐富的故事性。
Re-Intro旋律幾乎與Intro一樣,但配器增加很多,原來的鋼琴仍有保留,但這次以弦樂為Pad,鼓聲與弦樂成為廣闊的低頻,後半段的Re-Intro,在偏左邊的位置放了電吉他,高頻仍維持在中間的位子,寫到這裡我發現一件事...但我們留到最後再說。
後面幾乎是將Verse與Chorus重複一次,但因為仍要做出區別,這兩段加入了鼓與Bass為Pad,同時女聲的Vocal同步存在,其他樂器像是電吉他、管樂器、合成器...,如果用監聽耳機去聽,每個聲音擺放的位置,重疊的部分幾乎都很明確,但聲音卻不會打架。即使我已經將這首歌聽過了不下數10次,但到現在每次聽,還是會聽到聲音處理上的細微與功夫。一首歌能成為所謂的主流,除了宣傳與廣告之外,做音樂的實力絕對存在。
整首歌的Bridge算是比較特別的鋪陳,大部分的橋段很常會後面銜接再一次的Chorus,但這首的Bridge承接著上一段高漲的情緒,但最後直接接到Outro。Outro滿有趣的是,他與間奏的歌詞和旋律略同,然後也回到如同一開始的樂器配置,只有人聲與鋼琴;唯一比較大的不同,是在結束之前,突然的大爆炸,當所有樂器同步幾小節之後,嘎然而止。這樣的鋪陳讓我有一種前後呼應的感覺,也會有一種還是回到了同樣壓抑但又好像..也只能說到這的失落感。雖然情緒上是失落的,但音樂卻傳達了很豐富的內容。
最後,還記得前面有說到,將這首樂曲分析寫成文字的同時,我發現一件事...?
以往自己寫歌的時候,想像的方式其實很有限,常會有一種,覺得這個配器就放在這個位子會最好聽,但這首歌的聲音配置卻不是這樣。而是比如說在這段的時候,高頻放在中間,下一段的時候,高頻用其他樂器取代,甚至偏向左邊一點,還有某些段落是,兩個相同的樂器,但一個放在這個位置,另一個可能放在其他位置,或以大小聲來做出區別。
聲音配置這種事,他沒有正確答案,但卻會有更多的想像足以發揮。而這不就是讓現代音樂創作,變得更有趣的地方。
音樂得以讓我暫時離開辛苦的疫情資訊,即使一首歌的情緒起伏之猛烈,但卻無疑是另一種能使身心靈同步釋懷的最佳途徑。
我們下一篇見。
留言
張貼留言